建築產業警訊蔓延 中小型建案資金斷鏈恐掀金融危機
建築產業警訊蔓延 中小型建案資金斷鏈恐掀金融危機
房市面臨潛在系統性風險。繼花蓮、嘉義等地陸續傳出建商倒閉案例後,知名建經業者透露,近一個月已有超過6家中小型建商陷入資金斷鏈危機,甚至連工程進度達90%的預售案也難逃停工命運。這場風暴正從地方性危機逐步升級為全國性產業警訊,專家警告若政策不調整,恐將引發連鎖效應,衝擊金融體系穩定。
當前建商困境主要來自三重壓力:
1. 融資緊縮: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將土建融成數壓至5成,加上銀行風險趨避,連優質都更案也難獲貸款。
2. 成本飆升:營建成本較疫情前上漲逾50%,缺工更導致工期延長30%以上,中小建商現金流急速惡化。
3. 銷售停滯:預售屋平均銷售率跌至6.37%的16年新低,去化周期拉長至24個月,資金回籠速度遠低於預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危機已從資本額僅數百萬的微型建商,擴散至中型開發商。例如桃園老牌營造廠因10個工地同時停工,波及雙北、新竹等多個危老案,顯示問題正朝產業鏈上游蔓延。
這波危機可能引發三大骨牌效應:
金融風險:據統計,建築貸款餘額達3.4兆元,若倒閉潮擴大,銀行不良債權可能暴增。
消費者權益:全台目前有逾30萬戶預售屋等待交屋,爛尾樓風險直接衝擊購屋族畢生積蓄。
經濟衝擊:營建業占GDP約8%,相關從業人員達25萬人,產業萎縮將加劇失業問題。
央行陷入兩難局面:
緊縮派認為當前僅淘汰體質不良建商,有助市場健康化。
鬆綁派則警告,若持續限貸,連優質建商都可能被錯殺,建議針對自住需求與都更案適度放寬。
這場房市風暴已超越單純的產業調整,成為牽動金融穩定與社會安全的系統性風險。專家呼籲政府應建立「預售屋完工保險機制」,並對正常經營建商提供過渡性融資支持,避免硬著陸衝擊。對購屋族而言,現階段應優先選擇具銀行履約保證的建案,並密切關注建商財務透明度,才能在風暴中守住資產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