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土計畫法延後上路引爆「搶變潮」:農地變更與違章工廠問題浮上檯面
國土計畫法延後上路引爆「搶變潮」:農地變更與違章工廠問題浮上檯面
原訂於2025年4月底上路的《國土計畫法》,因土地變更難度提高及變更前後的價差誘因,引發民眾與企業搶搭末班車,申請案件爆量甚至一度癱瘓地方政府。雖然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將施行日期延後至2031年,但原先因時間壓力而放棄的變更案將重啟申請,加上業者為避免搶搭失敗而提前送件,預計今年初將掀起第一波「搶變潮」。
《國土計畫法》整合了原先相互獨立的《都市計畫法》、《區域計畫法》及《國家公園法》,其管制範圍涵蓋都市、非都市土地及國家公園。其中,非都市土地中的農地受影響最大,因現行農地上存在大量違章工廠,未來國土法上路後,這些工廠將面臨拆遷、罰款等後果。此外,農地變更為建地後地價有望翻倍,進一步加速農地流失。
根據農業部最新盤查數據,全台法定農業用地中,疑似工廠的土地面積高達25,258公頃(約7,640萬坪),幾乎等同於整個台北市的面積。經濟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,自2020年至去年十月底,非都市土地違反土地使用案件累計714件,其中以台中市225件最多,占比超過三成,其次是彰化縣180件、桃園市91件、台南市56件及高雄市43件,這五縣市合計占比達83%。
過去因違章工廠未嚴格取締,許多人利用法律漏洞,購買農地後興建工廠,形成大規模的違章工廠聚落。例如,桃園許多工廠位於農業區與工業區之間,甚至直接在農地上違規使用,不僅屬非法行為,也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發展。
《國土計畫法》的延後施行雖緩解了短期的申請壓力,但也讓農地變更與違章工廠問題更加複雜化。
未來,政府如何在法規實施前有效管理土地變更申請、打擊違章工廠,並平衡農業與工業發展,將成為重要課題。搶搭變更末班車雖能帶來短期利益,但也需謹慎評估長期風險,避免因違規行為而面臨法律制裁。
整體而言,國土計畫法的實施將對台灣土地資源利用帶來深遠影響,各界應積極因應,以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