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老屋佔6成市場!內政部數據揭「低價租賃」的居住危機
30年老屋佔6成市場!內政部數據揭「低價租賃」的居住危機
內政部近日發布的《114年上半年租金統計資料》,猶如一記震撼彈,揭露台灣租屋市場的結構性困境,全台竟有65.4%的租賃物件是30年以上老屋,其中分租套房更有高達73%屬於老舊住宅。這份涵蓋67.4萬筆租金補貼契約的報告,不僅顯示雙北租金中位數仍穩居全台之冠(新北13,000元、台北12,500元),更突顯一個殘酷現實:經濟弱勢租客正被迫棲身於日益老化的住宅中,形成「窮人住老屋」的居住階級固化現象。
老屋租市困境
數據顯示,屋齡對租金影響呈現「M型分化」:在台北萬華區,30年以上整層住宅租金中位數僅15,000元,比新屋低8成;新北三重區價差更達9,000元。這種懸殊差距,實則反映老屋的「低價陷阱」房東為維持出租競爭力,鮮少投入修繕,導致管線老化、消防設備不足等問題被租金折扣掩蓋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全台低度使用住宅(空屋)已達91.4萬戶,其中高雄空屋率年增0.66%最顯著。這些閒置資產若透過「包租代管」政策活化(目前僅8萬戶參與),理論上可緩解租屋短缺,但實務上卻因「租賃黑市」盛行而成效有限。據統計,全台僅11.7%房東誠實報稅,多數仍以「不報稅」作為低租金交換條件。
內政部對策:
1. 社宅租金分級制:將依申請者收入分4級距,租金從市場價3折到9折,並綁定「最低生活費」作為漲幅天花板。
2. 老屋強制健檢:針對30年以上、4-6層集合住宅推行「延壽計畫」,補助無障礙設施與結構修繕。
然而,學者指出根本矛盾:當前租金補貼75萬戶中,僅23%真正惠及低收入戶,多數資源被「經濟邊緣戶」瓜分。
專家建議租客應掌握三關鍵:
善用新統計工具:內政部「不動產資訊平台」新增屋齡篩選功能,可交叉比對行政區行情
破解房東話術:30年老屋若經裝修,每坪合理修繕成本應達5,000元,否則可能隱藏安全疑慮
爭取隱形福利:申請租金補貼時,若房東願配合報稅,實際獲得補助可能比市場折扣更優惠
賣厝阿明強調:「真正的正義不是齊頭補貼,而是建立『弱勢優先』的資源分配邏輯。」當全台仍有9.2萬戶蝸居於違建隔間中,這份租金統計映照出居住階級流動的僵化現實。未來能否打破老屋與貧窮的惡性循環,端視政府能否從「數量達標」思維,轉向「品質把關」的深層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