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房市逆轉:老宅交易量5倍完勝新屋 精華地段中古屋成市場新寵
台北房市逆轉:老宅交易量5倍完勝新屋 精華地段中古屋成市場新寵
台北房市正經歷結構性轉變,最新數據顯示,屋齡30年以上的中古住宅已佔全市交易量55%,交易量更達新成屋的5倍。這股「以舊換新」的購屋趨勢,凸顯在高房價與稀缺供給的雙重壓力下,購屋者正以「地段優先」的務實策略,在有限的預算中尋找最佳居住解方。
台北市因開發早、素地稀缺,新建案供給長期不足,導致整體住宅屋齡結構偏高。相較於單價動輒破百萬的新成屋,中古屋憑藉價格親民(均價約6-7字頭)、坪效實在,以及成熟商圈的生活機能,成為自住客與首購族的主要選擇。
從交易數據來看,這股趨勢正持續強化:
大安、松山區中古屋交易占比近7成,顯示即便屋齡偏高,核心地段的老宅仍供不應求。
大同區因西區門戶計畫與都更推動,新屋交易占比達30.6%,是少數新案表現亮眼的區域。
士林、北投區新舊屋價差最高達70%,反映新案集中於北士科等潛力區,而老宅仍主導一般住宅市場。
過去「喜新厭舊」的購屋觀念逐漸被顛覆,取而代之的是「用屋齡換地段」的務實思維。尤其對首購族而言,中古屋的優勢在於:
1. 總價門檻低:相同預算下,可比新屋多出1-2房空間。
2. 即時生活機能:成熟學區、捷運與商業圈省去等待重劃區發展的時間成本。
3. 都更潛力:部分老舊公寓因土地持分大,成為長期資產配置選項。
專家預期,在都市更新緩慢與新建案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,中古屋市場的主導地位將持續強化。對購屋者的具體建議包括:
優先檢查結構安全:尤其關注40年以上老宅的管線更新與耐震補強需求。
貸款成數預先評估:部分銀行對高齡住宅放貸趨嚴,自備款可能需提高至3成以上。
關注都更進度:如大同、中山等區的公辦都更案,可能帶動老宅價值重估。
這波趨勢不僅反映市場供需的現實,更突顯台北居住正義的深層課題,當「買新屋」成為少數人的特權,如何透過政策加速老宅更新與合理供給,將是平衡居住品質與市場機制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