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明Line帳號

"我就是要砍到7折!" 他等了一年...結果連廁所都買不起了!房市專家嘆:這種人永遠買不到房

"我就是要砍到7折!" 他等了一年...結果連廁所都買不起了!房市專家嘆:這種人永遠買不到房

2025/05/18 |  19 | 加入最愛

"我就是要砍到7折!" 他等了一年...結果連廁所都買不起了!房市專家嘆:這種人永遠買不到房

"去年嫌50萬太貴要政府打房 今年40萬想砍35...購屋者永遠在等"更便宜"的惡性循環"

最近在房產論壇看到一則真實案例:一位購屋者去年看中某預售屋單價50/坪時,出價45/坪想買但買不到,於是抱怨房價太高要求政府打房。如今同樣建案換約價已跌到40/坪(打8折),他卻改出價35/坪(打7折),結果從3月等到現在還是沒買到房子。這個案例引發熱議:「到底要等多久才能買到理想價位的房子?」

 

▎購屋者的心理矛盾:永遠在等「更便宜」

這位買方的行為反映許多人的購屋心態:

 

「錨定效應」作祟:去年以周邊中古屋40/坪為基準,認為45/坪「太貴」;現在看到40/坪,又期待跌到35/坪才願意出手。

 

「損失厭惡」心態:害怕「買貴」的痛苦,遠大於「錯過機會」的遺憾,導致永遠在等「最低點」。

 

專家話術影響:部分名嘴鼓吹「砍價7折才合理」,但實際上市場上真正急售的物件不到5%,多數賣方寧願不賣也不願虧本脫手。

 

▎預售屋市場的現實:為什麼砍價7折買不到?

 

建商成本結構:

土地成本佔35-50%,營建成本30-40%,管銷費用15-25%

當換約價跌到40/坪(打8折),許多建商已接近成本價,再降就會虧損,寧願暫停銷售或轉成租賃。

 

自住客換約心態:

除非財務出問題,否則多數人最多讓利5-10%,不會賤賣。

真正「7折急售」的物件,通常有隱藏瑕疵(如貸款問題、產權爭議)。

 

▎「永遠等更低價」的3種可能結局

等到最後,預算反而買不到同等級物件

案例:2016年有人嫌林口30/坪太貴,結果2023年同樣預算只能買到桃園。

錯過利率低點,每月還款壓力更大

若利率從2%升到3%,同樣貸款1,000萬,月付多近5,000元。

被迫越買越外圍,通勤時間成本增加

雙北等跌的買家,5年後平均多花23%預算,或只能買到更偏遠的區域。

 

▎務實購屋建議:如何避免「永遠等不到」?

設定「合理區間」,而非「絕對低價」

若市場行情40/坪,與其堅持35/坪,不如鎖定38-40/坪的合理物件。

 

優先考量「需求」而非「投機」

如果是自住,與其等「跌到最低」,不如計算「能否負擔」。

案例:新莊副都心某建案從52/坪降到45/坪後趨於穩定,自住客陸續進場。

 

擴大選擇範圍,接受部分妥協

若預算有限,可考慮「捷運末端站」、「屋齡稍高但結構安全」的物件。

 

▎專家提醒:市場不會等人,自住應看「負擔能力」而非「絕對低價」

房產老手常說:「你永遠買不到『最低點』,但可以買到『合理點』。」與其無止盡等待「7折神話」,不如設定停損點,在能力範圍內找到適合的房子,否則可能陷入「越等越買不起」的惡性循環。

與其追求「買在最低點」,是否更該思考「如何買到能負擔的好房子」?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