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商不再苦等,直接「夾殺」不同意戶
張惠山 建商不再苦等,直接「夾殺」不同意戶
在都市更新過程中,整合不同意戶往往是最困難的環節。近年來,許多建商選擇不再苦等,直接在兩側興建大樓,將不同意戶「夾殺」在中間。這種做法在新北投的「公園大院」社區中可見一斑。該社區分為兩棟12層大樓(森活館與樂活館),中間夾著一棟4層樓透天厝,形成強烈對比。
整合多年失敗,建商無奈放棄
「公園大院」由欣聯建設投資興建,最初整合右側約160坪土地時,曾與中間透天厝的地主協商,提出地主分回55%、建商分回45%的條件,地主同意共同開發,但要求建商先整合左側80坪土地。建商成功整合左側土地後,地主卻加碼要求分回重建後的所有1樓店面(共4間,每間20坪),建商勉強同意。然而,地主再度提高條件,要求分回7成(包括店面與樓上住宅),最終建商因無法負擔而放棄整合。
營造成本大增,工程期拉長
由於無法整合中間透天厝,建商只能在不完整的基地上興建兩側大樓。這導致營造成本從原本的每坪20萬元拉高至28萬元,且為避免中間透天厝倒塌,兩側基地無法同時開挖,工程期長達四年。這種情況不僅增加建商成本,也讓中間透天厝成為「都更孤島」,未來難以再參與都更。
都更孤島現象,兩敗俱傷
卡在都更基地內的房子,若無法成功整合,通常會造成兩敗俱傷。以新北投案例來說,建商因成本增加而利潤縮水,而中間透天厝則因基地過小(僅39坪),未來只能自行改建,難以吸引建商參與都更。這種「都更孤島」現象,不僅影響建商開發意願,也讓地主錯失都更機會。
都更整合困境,政策需更靈活
「公園大院」的案例反映出都更整合的困境。地主過高的要求與建商的成本壓力,往往導致談判破裂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政府應考慮提供更多誘因,例如提高容積獎勵、簡化行政程序,或設立第三方協調機制,促進雙方達成共識。
建商策略轉變,直接開發成趨勢
面對整合困難,許多建商選擇直接開發,不再等待不同意戶。這種策略雖然能加快開發速度,但也可能引發爭議,例如影響不同意戶的採光、通風等權益。未來,如何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取得平衡,將是都更政策的重要課題。
「公園大院」的案例顯示,都更整合面臨諸多挑戰,包括地主的高要求、建商的成本壓力,以及「都更孤島」現象。為推動都市更新,政府需提供更靈活的政策工具,建商也應加強與地主的溝通,尋求雙贏方案。只有政府與市場共同努力,才能實現都市更新的目標,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