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價飆漲、空間縮水!全台購屋族陷入「多付錢、少坪數」困境
房價飆漲、空間縮水!全台購屋族陷入「多付錢、少坪數」困境
台灣房市正面臨「價格飆漲、空間縮水」的雙重壓力。根據聯徵中心最新統計,2025年第一季全台購屋平均鑑估值較2021年同期大增231.3萬元,但購屋面積卻縮減3.1坪,等於民眾若晚五年買房,不僅得多付200多萬元,還得犧牲一間3坪大的空間。更驚人的是,台中、台南、高雄三都的預售屋與中古屋價差已突破80%,其中台中更高達103.1%,顯示購屋族正面臨「越買越貴、越買越小」的嚴峻挑戰。
聯徵中心數據顯示,2025年第一季全台購屋平均鑑估值達1,374.8萬元,較2021年增加20.2%,其中新竹縣市因科學園區效應,房價飆漲最為驚人,新竹市平均鑑估值暴增889.1萬元,漲幅居全台之冠。然而,與此同時,購屋面積卻從45.1坪縮減至42.0坪,南二都的台南、高雄更分別減少5.7坪與5.4坪,反映民眾在高房價壓力下,被迫選擇更小的居住空間。
預售屋與中古屋價差擴大,成為另一項購屋族的沉重負擔。台中市因中科發展與重劃區建設,預售屋價差幅度高達103.1%,台南、高雄也因科技業進駐,價差分別擴大至83.6%與86.1%。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分析,預售屋價格包含未來增值預期,加上建商推案策略轉向高單價產品,導致與中古屋價差持續拉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竹縣市是全台唯一「越買越大」的區域,主因竹科客薪資與分紅豐厚,加上買氣外溢至大坪數供給較多的外圍區域,使平均購屋面積逆勢增加。然而,這也凸顯科技業紅利對房市的極端影響,一般受薪階級更難負擔高漲的房價。
面對「多付錢、少坪數」的購屋困境,專家建議,消費者應審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,避免過度槓桿操作。同時,政府需思考更有效的居住政策,例如增加社宅供給或引導空屋釋出,以緩解高房價帶來的社會壓力。在市場調整期,購屋族不妨考慮屋齡較新的中古屋,或鎖定供給較充裕的區域,以在動盪的房市中找到相對合理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