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寧買老宅不住新樓?網友掀「脫公潮」:有錢能解決都不是問題 | M傳媒
日盈社宅

寧買老宅不住新樓?網友掀「脫公潮」:有錢能解決都不是問題 | M傳媒

2025/10/25 |  13 | 加入最愛

寧買老宅不住新樓?網友掀「脫公潮」:有錢能解決都不是問題 | M傳媒
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「為什麼要忍幾百個鄰居?只要有錢,打掃、倒垃圾、收信都能請人處理!」一名網友在臉書《賣房知識家》社團發文,引發熱烈討論。他表示,自己打算賣掉僅六年的新大樓,轉而買下一棟有庭院的三、四十年老宅。他的想法很直接:「屋齡再老只要不會倒、漏水修好就行,坪效大、空間自由,還能遠離吵雜的鄰居。」

 

這番話戳中了不少人的心。過去幾年,主流購屋族群偏好「新成屋+社區管理」,但隨著物價與房價雙漲、管委會糾紛頻傳,不少人開始重新評估「住新大樓」的真正代價。

 

該名網友指出,他所看上的傳統社區地質穩固,連九二一大地震都屹立不搖,「那不就代表結構穩?」他強調,許多老屋問題其實都能靠金錢解決:「漏水修一修、電線更新就好,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或清潔公司。只要口袋夠深,生活品質反而更自在。」

 

留言區一片熱議,有人力挺「有錢當然買老宅!」

認為老社區的坪數大、採光好、鄰居單純,住起來反而更舒服;但也有網友提醒,三、四十年的屋齡代表管線老舊、耐震不足,「說不會倒只是安慰自己,漏水、壁癌、基礎沉陷才是老屋的日常。」

 

房產專家分析,這類「棄新投老」的心態,其實反映了現代人對「居住自主權」的渴望。新大樓雖有保全、管理與公設,但同時也代表規範繁多、社區干涉強烈;相對地,老屋雖然少了便利,但自由度極高,從外觀翻修、庭院造景到飼養寵物,都不用看鄰居臉色。

 

不過,專家也提醒,購買老宅之前應特別注意三件事:

結構安全、管線更新與屋況維修成本。許多屋主以為「地質穩」就沒問題,但實際上三、四十年老屋往往未符合現行耐震設計標準,若要重新補強,動輒數十萬元起跳。此外,若未妥善維修防水層與外牆磁磚,未來修繕費恐比買新屋還高。

 

有趣的是,近兩年市場上確實出現「老屋回流」現象。

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,雙北部分傳統住宅區如北投、內湖、板橋及中和,30年以上老屋成交量增加超過15%。中高資產族群偏好買地自建或整修老宅,強調「空間自主、環境單純」,形成一股「城市中自宅復興潮」。

 

老宅與新大樓各有其魅力。選擇新屋是為了方便與安心,選擇老屋則是追求自由與掌控權。若你願意投資在結構補強與修繕,並有能力處理生活瑣事,那麼買一棟老宅確實能換來「真實的自住快感」。畢竟,房子能不能住得久,關鍵從來不是屋齡,而是屋主對生活的態度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