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提供/幸福空間)
走進比沙列空間設計,你會發現它不太像一間設計公司,更像是一座被生活氣息滲透過的空間提案所—場域開闊、動線靈活,沒有制式隔間;取而代之的,是挑選過的沙發、藝術掛畫與沉穩質材鋪陳出的氛圍感。空間裡有一種不張揚的奢華感,帶著細緻的人文溫度,也流露出張靜峰設計總監一貫的設計觀:「設計不是為了表現風格,而是回應人與生活的關係。」
(圖片提供/幸福空間)
在豪宅設計界歷練超過三十年,張靜峰卻從不急於標示風格。他的空間語彙不喧鬧、不誇飾,而是貼近使用者、讓生活自然展開的那種設計。「設計不是風格的比拼,而是把人的需求說清楚。」他總這麼說。於是,在他構築的空間裡,風格鮮明卻不張揚,尺度與秩序恰到好處,每一處都緊貼著居者的生活節奏。設計,從來不是為了說明,而是在使用的過程中,默默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(圖片提供/幸福空間)
準備好生活,空間才有意義
走進比沙列空間設計,很難不被氛圍吸引!這裡不像一般辦公室,更像是一座奢而不張的生活舞台。挑高的樓層結構、一盞吊燈、一席地毯、一張長凳,錯落分布的物件不是展示,而是預演。「空間不一定靠牆才能分隔,一個物件的位置、一束光的落點,都能讓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感。」張靜峰說。
他擅長利用軟裝營造空間的呼吸感,強調動線、視覺穿透與實用機能的整合,讓開放式空間中仍能保有領域性與秩序。他笑說有客人開完會還會多走幾步,看這張沙發適不適合自己家。「很多人不是沒想法,而是需要一個畫面,來想像那個家能成為什麼模樣。」這也是為什麼他不特別強調風格,而更在意「人要怎麼在裡面生活」。比起創造設計的亮點,他更在意的是:空間能不能承接住日常的細節與真實。
(圖片提供/幸福空間)
設計,是一種默契的對話
張靜峰不諱言,設計師不只是規劃者,更多時候像是生活的翻譯員。尤其當業主之間想法分歧時,他更需要扮演協調者的角色。「兩夫妻一個要極簡、一個要大理石拼花,你要怎麼整合?不能只講風格,得從行為與生活習慣著手。」
他觀察人怎麼用空間、怎麼走動、怎麼起居,連床頭插座的高度、浴室動線的順暢、開關位置對應的行走方向,都是他設計時關注的細節。他說:「設計最難的,不是做得漂亮,而是做得剛剛好。」那些所謂的剛剛好,其實就是生活裡最微妙的默契。他的靈感不來自畫冊,而是從日常中不經意的片刻開始發酵。無論是旅行途中看到的飯店動線,還是打高爾夫球時遇見孔雀開屏的瞬間,都是構成他設計養分的片段。這些來自「體驗」的積累,讓他能用設計回應使用者未說出口的渴望。
(圖片提供/幸福空間)
風格可以替換,習慣不能遺漏
當越來越多人將「設計」視為一種風格選擇,張靜峰更堅定地將設計拉回「生活實踐」的本質。他強調:「風格是可替換的,但習慣不能遺漏。你習慣的生活方式沒被照顧,再漂亮的空間都只是表面。」
他觀察到台灣過去的豪宅設計,往往著重裝飾性與材料價格,卻忽略了生活的真實脈絡。如今他偏好細緻、耐用、對應生活機能的選物與建材,甚至連奢華感都要剛剛好。「高級不是因為材料貴,而是因為用得剛好、看不膩、住得舒服。」
他提到許多第一次找設計師的業主,其實並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。這時設計師的角色,就是透過引導與對話,幫對方整理出生活的重心。他說:「設計不是做給設計師看,是讓住進去的人,感覺到這是為他量身訂製的。」
設計的價值,不是留在視線裡,而是融進一個人對日常的期待與秩序。那些看似無聲的安排,其實早已成為使用者內在節奏的一部分—不張揚,卻難以替代。正如張靜峰所說:「當你住進去,發現很多事都被想得剛好,不用調整、不用妥協,這就是設計存在的理由。」
相關服務:►►► 幸福空間 - 裝修需求單相關服務:►►► 幸福空間 - 裝修計算機
共 0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