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有許多人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,當你做好各式功課,深入了解建築、格局、地段之後,是否想過這筆可能是自己人生中最大金額的交易,還藏有什麼樣的風險?你對買房時要簽署合約、繳納稅金等法律細節,都了解完備了嗎?
購屋前查核、簽約陷阱到財務風險評估的關鍵環節,能有效避免未來可能導致金錢損失、甚至官司纏身的重大地雷。本文詳細整理了關於中古屋買房前必須注意的「法律避險」終極清單。
土地使用分區確認:決定房產價值的核心
許多人看房只看建築本身,卻忽略了房產底下的土地才是決定其價值、用途與未來增值潛力的核心。然而,決定一塊土地或房產能做什麼、以及未來增值潛力的,其實是土地的「使用分區」。
例如新聞上常見的「工業區住宅」糾紛,許多人誤信業者購入非住宅區空間,卻作為「住宅」使用,一旦被查獲,可能面臨停止使用、強制恢復原用途的命令。不僅影響居住權,也嚴重衝擊房產的轉手性與價值,且可能無法適用自用住宅優惠稅率。以下是土地使用分區對房地產的影響一覽表。
土地使用分區對房地產的影響一覽
如何正確查詢土地使用分區?
查詢管道
使用「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」
臨櫃或線上向各縣市都發局申請「土地使用分區證明書」。
關鍵資料核對
核對土地使用分區與房屋實際用途是否相符。
若為透天厝或老舊公寓,更需確認是否有因應都更或危老重建而有的特殊分區規定。
延伸閱讀:格局、地段以外,買房必知還有它!「全國土地使用分區查詢」教學全攻略
「貸款成數不足」的解約條款陷阱
2025年在信用管制與高房價雙重壓力下,銀行鑑價保守,導致實際貸款成數不足,是買方最常見的違約地雷。也因此,許多買賣合約會約定,若非因買方個人因素,貸款成數不足時,可無條件解約。但合約中如何標示可以更加避免違約風險?常見有以下幾種狀況:
未限定銀行家數
若只問一家銀行貸款失敗,賣方/仲介可能要求你繼續問到成功為止,否則視為違約。
避險建議: 明確約定須送件**「任三家」**以上銀行,且銀行鑑價結果皆不足,方可解約。
未排除「個人因素」
風險: 買方若信用有瑕疵、剛換工作或有其他高額債務,銀行不給貸,會被視為**「可歸責於買方」**,無法解約,需自備現金補足差額。
避險建議: 簽約前務必先**「預審貸款」**,確認個人信貸條件無虞,再進行簽約。
合約未載明「無息返還」
解約時,賣方拖延退還定金及已付款項,缺乏法律約束力。
合約中應註明,若符合解約條件,賣方須於特定期限內(如7日)「無息」返還買方已支付款項。
政策性貸款的排他性與限制
如申請「新青安貸款」,須注意其「本人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名下均無房地產」的限制。若有換屋需求,應考慮「先賣後買」策略,以免因政策排他性導致貸款成數
仲介服務費處理方式
在擬定條款時,必須將仲介方也納入考量,直接處理因本條款解約後的服務費問題。最理想的狀況是約定:「若因本條款所定之貸款條件未成就,導致本買賣契約解除時,買賣雙方及居間方三方同意,居間方應無條件返還已收取之服務費(若有),且買賣雙方均無需再支付任何服務費予居間方。」這需要買、賣、仲介三方都同意才能成立。
房屋瑕疵、公共空間、既有裝潢隱藏眉角多
做為可能是人生最大比的花費之一,誰都不希望買到有瑕疵的商品,民法規定的「物之瑕疵擔保責任」就是保障買方權益的核心法律基礎。
民法保障「物之瑕疵擔保責任」
進行房屋買賣合約時,務必確認以下狀況:
擔保範圍:賣方必須保證房屋在交屋時沒有影響其價值或正常使用的重大瑕疵(例如嚴重漏水、海砂屋、結構受損等)。
買方權利:若買方發現房屋有重大瑕疵,有權要求賣方修復瑕疵、減少價金,甚至解除契約。
法律時效:買方應在發現瑕疵後6個月內向賣方主張權利,且所有權利必須在交屋後5年內行使,否則權利將消滅。
延伸閱讀:買房防踩雷!投資客如何「漂白」凶宅?避險求償全解析
頂樓露台使用權歸屬
中古屋在公共空間(如頂樓、露台)的使用權,也是容易產生爭議的部分。買方常看到現有屋主長期使用露台或頂樓加蓋,誤以為權利是永久的。這時務必確認頂樓或露台的使用權是否已在謄本上「註記」。若有註記,新買方即繼受該權利。若無註記,新買方未來可能面臨其他住戶要求拆除或重新分配使用權的風險。
「既存違建」隱藏的責任風險
中古屋常有陽台外推、室內夾層或頂樓加蓋等違建。許多人誤以為「既存違建」(列管暫不拆除)是安全的。然而,當房屋產權移轉給你後,新的所有權人就繼承了違建的拆除責任。這時務必調閱房屋的「使用執照圖說」,將圖說與房屋現況進行嚴格比對,超出圖說範圍的部分即為違建。
針對違建部分,可以在買賣契約中明訂「若因該違建產生任何行政處罰或拆除費用,由賣方承擔」。雖然實務上難以完全轉嫁,但可作為議價或未來求償的法律依據。
► 點我下載「樂屋網 APP」,搶先體驗更多SMART個人化功能
2025買房避險終極清單:除了地段、保值,還有那些法律細節要注意?













共 0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