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蝸居時代!全台住宅坪數跌破40坪大關,居住正義下一步?
日盈社宅

蝸居時代!全台住宅坪數跌破40坪大關,居住正義下一步?

2025/10/08 |  58 | 加入最愛

蝸居時代!全台住宅坪數跌破40坪大關,居住正義下一步?

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走進都會區抬頭望去,新建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,然而這些建築的外觀越來越瘦、越來越窄,彷彿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轉變。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《11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》,全國住宅平均坪數已降至39.8坪,這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跌破40坪整數大關,創下25年新低。若以每人平均居住面積來看,更僅剩14.3坪,相當於一間標準客廳的大小。這不僅是冰冷的數字,更是台灣居住型態的集體轉向,一個「小宅化」的時代正式來臨。

 

多重社經力量交織

首先,居住成本已成為家庭財務的最大壓力來源。報告指出,「住宅服務、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」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24%,高居所有類別之首。在房價持續高漲、貸款利率攀升的雙重夾擊下,購屋門檻逐年墊高,迫使許多家庭不得不向現實低頭,轉向小坪數住宅或租屋市場,以換取都會區的生存空間。

 

家庭結構革命

平均每戶人數降至2.78人,創下統計以來新低,單人戶與雙薪無子女的「頂客族」快速增加,二人家庭比例明顯攀升。這種家庭型態的轉變,自然降低了對居住空間的需求,小宅更符合現代人的實際生活型態。從供需角度來看,建商面對土地與建築成本居高不下的現實,為提高銷售效率與獲利,也傾向規劃小坪數產品。市場供需兩端的共同推動,讓小宅從過去的配角一躍成為市場主流。

 

居住條件差距擴大

報告顯示,最高所得組的平均住宅坪數達44.8坪,最低所得組卻僅有36.3坪,兩者相差8.5坪。這不只是數字的差距,更是居住品質與生活尊嚴的落差。當高所得者仍能享受相對寬敞的居住空間時,低所得家庭卻被迫在更狹小的空間中掙扎,居住正義的課題顯得格外迫切。

 

M觀點:

從經濟角度來看,小宅化是資源稀缺下的理性選擇;從社會角度觀察,它反映了家庭結構的轉型與居住成本的壓力。然而,當居住空間的壓縮與財富差距的擴大同時發生時,我們必須思考:這是否意味著「居住正義」正在倒退?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