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限貸、放款天條、補貼「三環纏身」 房市觀望情緒濃厚,買不起的人仍買不起 | M傳媒
日盈社宅

限貸、放款天條、補貼「三環纏身」 房市觀望情緒濃厚,買不起的人仍買不起 | M傳媒

2025/10/30 |  14 | 加入最愛

限貸、放款天條、補貼「三環纏身」 房市觀望情緒濃厚,買不起的人仍買不起 
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房價持續高漲、利率居高不下,對許多年輕上班族來說,買房難度從未降低。近日有網友指出:「政府雖然一再喊打炒房、但同時又為選舉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(新青安),讓房市出現「循環緩跌」現象。最後受惠的不是你,而是放貸的銀行、房貸能貸到的人,買不起的人還是買不起。」這樣的觀察,有沒有道理?政策是否真為自住者服務?該怎麼看清房市加速「退場式」的原因?

 

首先,新的青年安心成家貸款(「新青安貸款」)確實對自住需求有一定助益。根據政府資料,符合條件的青年得以申請最高額度新台幣1000 萬元、貸款年限最長40年、寬限期5年,政府補貼利息,貸款成數最高可達8成。

 

然而,政策面固然「聽起來美好」,但觀察房市的數據與銀行動作,更像是一種「市場微調」而非有效解決買房壁壘的關鍵。

 

例如,自2025年9月起,政府明確讓新青安這類貸款「不計入」銀行法第72-2條的不動產放款比率(俗稱放款天條)核算。

 這條法規原意是控制銀行對於房地產放款的比重不過高,以避免房貸風險過度集中。當新青安貸款被排除後,銀行手上不動產放款比率迅速降到25.77%,創九年半新低。

 看似銀行房貸條件鬆綁、可貸款量增加,但實際上「可貸」並不等於「有人貸」。

 

而從房市成交面來看,買房的人並沒有因為這些寬貸條件出現大舉入市。

市場觀察指出,成交量仍低迷,剛性需求者觀望情緒蔓延。你說「限貸令+銀行水位被新青安搶走」是有根據的:當銀行可貸範圍被特殊貸款政策「外包」後,對於非自住、沒有補貼資格的購屋族群,銀行審查的天花板並未跟著下降,仍得看收入、負債比、還款能力,因此「你想買也得先看口袋、先算好要付5成頭期款」並非危言聳聽。

 

政策時間窗也有疑慮。新青安的補貼期限定於115年7月31日止。

換言之,真正能受惠的期限並不長,未來若補貼中止或條件不再寬鬆,這波看似優惠的貸款援助恐將變成歷史。房市若只是緩跌而非實質下修,對於負擔能力薄弱的族群,意味的是「房價還在高位、貸款未必寬鬆、首付壓力還在」。

 

不少專家也指出,真正影響房市的並非單一貸款政策,而是利率、整體經濟與購屋族的心理預期。即便銀行放貸水位鬆綁,但如果買方不敢進場,房市成交量就無法翻揚。換句話說,政策雖有意義,但如果不對準「買不起」這群年輕族群的痛點,效果就只是「撐盤」而非「翻轉」。

 

回到那句話:「政府就有在打房啊,但為了選舉又搞新青安救一下,這樣循環就是緩跌啊。買不起的人一樣買不起。」這裡面既有對政策矛盾的質疑,也反映市場底層族群的真實困境。政策若偏重於補貼且標的有限,未必能真正延伸到普遍買房需求中;而銀行放貸增加也可能只是讓少數符合條件者先得利,而非從根本降低購屋門檻。

 

買房從來不是只看貸款條件,也不是只看補貼政策,更關鍵的是「你是否有辦法負擔頭期款、還款壓力,以及房貸之外的其他生活支出」。政府推出新青安,看似為年輕人鋪路,但若房價不降、利率不回落、貸款門檻仍高,那麼這條路仍是「窄巷」。真正要改變的,是從「房貸寬鬆」走向「房價合理」,讓真正買不起的人,也不必靠「觀望」才能喘口氣。政策能不能做到這一步,仍是下一階段的考驗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