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國賓飯店危老重建爭議 專業評估與市民疑慮的拉鋸戰
高雄國賓飯店危老重建爭議 專業評估與市民疑慮的拉鋸戰
高雄國賓飯店的危老重建案近日引發熱議,這棟矗立愛河畔近半世紀的老字號飯店,正面臨一場專業評估與民間質疑的激烈交鋒。市府工務局今日發布新聞稿強調,經過三家不同專業單位評估,國賓飯店確已達危老重建標準,但民間團體仍緊咬評估標準不放,讓這起案件成為檢視危老政策執行的典型案例。
三份評估報告的科學對話
翻開評估紀錄,國賓飯店的耐震能力出現戲劇性轉折。最初109年由高雄市建築師公會評估的R值僅26.87分,未達重建標準;但111年業者委託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評估卻躍升至52.45分;最後市府為求慎重,另請台灣省結構技師公會複評,結果更提高到53.08分。這種差異並非數據矛盾,而是反映評估方法的演進——最新報告特別考量建築物「中間軟弱層」特性,改以4樓斷面為基準,這正是專業判斷的關鍵。
民團質疑背後的深層焦慮
「為什麼不敢公開完整報告?」民間團體的質疑,凸顯民眾對大型開發案的不信任感。雖然工務局依法開放關係人閱覽,但一般民眾仍難以理解專業術語。這種「知識落差」正是爭議根源,就像醫病關係中的資訊不對等,民眾只能選擇「全盤接受」或「全盤否定」。
市府的兩難處境
高雄市府夾在專業判斷與民意壓力之間。從法規面看,國賓案已走完所有程序:耐震評估、容積獎勵審查,接下來還需通過都設審議、交評與環評。但從政治面看,市長必須在「都市更新」與「程序正義」間取得平衡。工務局特別強調「層層把關」,正是試圖建立公眾信心。
危老政策的現實挑戰
這起爭議反映危老條例的執行困境:專業評估的「科學真相」與民眾的「感受真相」常有落差。當一棟建築被判定為危樓,周邊房價、商家生計、城市景觀都將連鎖反應。或許除了R值之外,政府需要建立更透明的溝通平台,讓技術語言轉化為市民能理解的風險評估。
這場風暴尚未平息,但已為全台危老重建樹立重要判例。無論最終結果為何,都將影響未來民間對政府審查機制的信任度。當專業判斷遇上民意質疑,或許真正的解方不在技術報告,而在於建立更完善的公民參與機制。畢竟,城市的未來不該只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應該是專業與民意共同描繪的藍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