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價下修15% = 預售屋斷頭?專家名嘴說法你信嗎?
房價下修15% = 預售屋斷頭?專家名嘴說法你信嗎?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房價不會崩盤,只會修正10%到15%」近期市場專家的這個預測,聽在眾多預售屋買家耳中格外刺耳。一位網友在論壇發出怒吼:「這根本不切實際!」他細算一筆殘酷的帳:若以貸款85%購入預售屋,遇到房價下修15%,不僅投入的頭期款血本無歸,還得倒貼仲介費與稅費,這種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的困境,正是當前預售屋市場最真實的寫照。
預售屋買家困境
這位網友的擔憂其來有自。根據房產業者試算,若購買總價2000萬元的預售屋,貸款85%即1700萬元,自備款300萬元。當房價下跌15%,房屋價值僅剩1700萬元,此時若因個人財務壓力必須出售,不僅300萬元自備款全數蒸發,還需負擔約4%的仲介服務費(約68萬元)與相關稅費,總損失逼近400萬元。這種「資產變負債」的狀況,正是預售屋買家最恐懼的噩夢。
更深層的問題在於,這波房市調整恰好碰上全球升息循環與經濟放緩的雙重壓力。許多在2023-2024年房市高點進場的預售屋買家,正面臨交屋前的資金壓力測試。當寬限期結束,本利攤還的壓力湧現,若再加上房價修正,恐將引發一波「獲利了結變停損出場」的賣壓。
市場專家盲點
專家們「溫和修正」的預測,建立在幾個關鍵假設上:低違約率、剛性需求支撐、建商惜售。然而,這些假設正面臨嚴峻挑戰。根據銀行業者統計,2024年下半年以來,預售屋貸款的延滯率已出現微幅上升,雖然整體數字仍在可控範圍,但個案性的財務壓力正在累積。
特別值得關注的是,這波預售屋買家中有相當比例是投資客與首購族。投資客著眼於預售期間的槓桿操作,首購族則是被新青安貸款吸引進場。當市場反轉向下,這兩類族群的風險承受能力最為脆弱,可能成為市場最先鬆動的環節。
歷史教訓與當前差異
對比2016-2018年的房市修正,當時主要是投資客退場與供給過剩導致價格調整。但當前環境更加複雜:全球經濟不確定性、央行持續升息、打炒房政策發酵,以及營建成本居高不下,形成一種「成本撐住房價,但需求無力承接」的僵局。
房產業者私下透露,部分重劃區已出現投資客「平轉」求售的案例,只是數量尚未形成氣候。但若市場信心持續疲弱,這些個案可能如滾雪球般擴大,最終衝擊整體價格體系。
政策面的兩難
政府部門也陷入兩難困境。一方面要維持金融穩定,避免房市硬著陸;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居住正義,讓房價回歸合理水準。這種「既要又不要」的政策矛盾,讓市場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。
央行官員近期頻頻示警,要求銀行嚴控貸款成數與寬限期,就是預見了潛在風險。然而,這些預警措施能否抵擋市場趨勢,仍有待觀察。
M觀點
專家的10-15%修正預測,或許是基於總體經濟模型的理性推估,但對個別預售屋買家而言,這卻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數字。與其糾結於預測準確度,不如務實做好風險管理:保留至少24個月的周轉資金、審慎評估未來收入穩定性、避免過度槓桿操作。畢竟,在市場波動時期,現金流才是真正的王道。與其期待專家預測成真,不如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,才是面對市場變局的最智慧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