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人不買VS韓國人瘋搶!從「屋主還吊著也買」看兩國差異
台灣人不買VS韓國人瘋搶!從「屋主還吊著也買」看兩國差異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經濟越差,房價越高」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,正在韓國真實上演,而台灣的房市卻呈現完全不同的走向。
最近一位網友分享對韓國房市的觀察,提到韓國自經歷國家破產風暴後,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房市現象:很多人因為經濟困境上吊自殺導致房屋變成凶宅,但倖存者卻在風暴過後開始搜刮便宜房產,甚至看屋時遇到屋主還吊在裡面也照買不誤。這種極端的投資行為,造就了韓國人「害怕經濟就買房」的獨特心態,形成經濟越差、房價越高的矛盾現象。
韓國的房市發展確實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鏡的案例。
經歷過國家破產的創傷後,韓國人對金融體系產生嚴重不信任感,轉而將房地產視為最可靠的財富避風港。這種「再怎麼差,房子總還在」的心態,讓房地產成為經濟動盪時期的資金停泊站。即使經濟數據不佳,只要民眾對貨幣價值和銀行體系缺乏信心,資金就會持續流入房市。
反觀台灣,目前的房市狀況與韓國形成鮮明對比。
網友指出「台灣經濟太好所以央行不用打房大家都不買了」,這句話確實點出了當前市場的部分現狀。台灣在疫情期間因為科技業出口暢旺,經濟表現相對穩健,央行不需要採取強力打房措施,市場就自然降溫。這種差異凸顯了不同經濟環境下,民眾對房市的心態和行為也會截然不同。
韓國政府為了抑制房市過熱,近年來持續加大打房力度,包括提高持有稅、限制貸款成數、加強查緝炒房等措施。這些政策的目標很明確,就是要將資金從房市逼出來,引導到其他生產性投資。然而在民眾根深蒂固的「房產信仰」下,政策效果相當有限,反而強化了「越打越漲」的預期心理。
台灣的房市目前則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。
經濟基本面穩健,利率維持低檔,但市場交易量卻明顯放緩。這種「有行無市」的現象,反映出台灣購屋族相對理性的態度,不會盲目追價,也顯示台灣人對其他投資管道比較有信心,不會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
從兩國比較可以看出,房市走向不僅受經濟基本面影響,更深受民眾心理預期和歷史經驗制約。韓國因為有過國家破產的慘痛教訓,民眾極度缺乏安全感,這種集體創傷轉化為對房產的執著。台灣則沒有這種大規模的經濟崩潰記憶,民眾對金融體系和多元投資管道的信心較足夠,不會過度集中在房市。
M觀點:「與其盲目跟風,不如理解市場本質。」
韓國與台灣的房市差異告訴我們,每個市場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心理因素。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策略,與其複製他國經驗,不如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市場的特性,才能在變動中掌握真正機會。畢竟,房地產永遠是地域性市場,在地理解遠比國際比較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