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齡宅政策引發世代對話 學者呼籲:社會住宅需兼顧公平與財政永續
樂齡宅政策引發世代對話 學者呼籲:社會住宅需兼顧公平與財政永續
近期網路討論區出現對樂齡社會住宅的熱烈討論,有網友質疑「政府廣蓋樂齡宅恐變相鼓勵年輕人躺平」,同時也有聲音認為「社會福利不應標籤化特定世代」。這場論戰反映台灣社會對高齡化政策與世代公平性的高度關注,也凸顯社會安全網與個人責任間的平衡難題。
政策現況與設計理念
根據內政部社會住宅推動進度,全國社會住宅總量約占住宅存量1%,其中專為銀髮族設計的樂齡宅比例更低。現行樂齡社會住宅申請資格設有嚴格排富條款,申請者需通過財產審查,且多數方案要求符合中低收入標準,並非所有長者都能無條件入住。樂齡宅的本質是提供經濟弱勢長者基本居住保障,這與鼓勵不努力是兩回事。多數合格申請者都是繳納稅金數十年的退休人士,他們已經對社會做出貢獻。」
世代壓力與現實困境
與其說是年輕人不能吃苦,不如說是面對高房價、低薪環境的無力感。樂齡宅討論正好提醒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住宅政策,而非世代對立。從數據來看,台灣25-39歲年齡層的房屋自有率僅約35%,遠低於40歲以上族群的70%。同時,年輕世代面臨薪資成長停滯與房價高漲的雙重壓力,這也加深了世代間的相對剝奪感。
社會福利的平衡之道
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增勇強調:「社會福利不應被視為零和遊戲。完善的樂齡照顧體系實際上能減輕年輕世代的扶養壓力,讓年輕人能更專注於事業發展。」
專家建議,與其陷入世代對立的討論,更應關注如何建立兼顧各年齡層需求的住宅政策。
目前丹麥、新加坡等國採行的「混齡共居」模式,將樂齡宅與青年住宅結合規劃,促進世代交流與互助,或許是值得借鏡的方向。成功的社會福利應能同時保障長者尊嚴生活,也為年輕世代創造公平發展機會。與其糾結於「誰佔了誰的便宜」,不如共同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制度,達到「世代共好」而非「世代競爭」的理想狀態。畢竟,今天年輕人關心的居住正義問題,也正是決定未來台灣社會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。
圖/google map M傳媒 https://94m.com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