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地上權省750萬真的划算嗎?網友陷「買房哲學戰」 專家揭:不是買不起,而是敢不敢綁未來 | M傳媒
日盈社宅

地上權省750萬真的划算嗎?網友陷「買房哲學戰」 專家揭:不是買不起,而是敢不敢綁未來 | M傳媒

2025/10/30 |  9 | 加入最愛

地上權省750萬真的划算嗎?網友陷「買房哲學戰」 專家揭:不是買不起,而是敢不敢綁未來 
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「1730萬有土地所有權的新房,和980萬的地上權房子,你會選哪一間?」這樣的兩難,最近在臉書《賣房知識家》社團掀起熱烈討論。一對年輕夫妻面臨搬離婆家、準備自住購屋,卻被這兩個價差達750萬的選擇難倒,太太重視產權安全感,先生則認為省下錢投資更聰明。這場「地上權 vs 所有權」之爭,其實正好反映當代年輕人的買房焦慮:在有限預算與長期風險之間,究竟該怎麼選?

 

先看這對夫妻的條件:30歲與26歲,先生月薪5萬,太太因健康休息一年後即將重返職場。雙方各自有千萬存款,還有繼承老屋、無負債,財務體質堪稱健康。若購買1730萬的所有權新房,貸款500萬、月付約2萬,婆家與太太各出700萬;而若選擇980萬地上權房屋,則可省下約750萬資金。先生主張「錢滾錢」,覺得地上權自住無礙;太太卻擔心30年後使用年限所剩不多、轉手難度高,未來想換屋恐成絕路。

 

這其實點出了地上權住宅的核心問題。

所謂「地上權」,就是房屋蓋在別人土地上,買的只是使用權,而不是土地所有權。使用期限多為50至70年,期滿後若不續約,建物需交還地主。房價便宜、入門門檻低,是吸引首購族與投資客的主因,但最大的風險就在「時間」。房地產平台分析指出,地上權房在使用年限剩30年以下時,銀行願貸成數大幅下降,甚至有貸不到款的情況,導致轉售市場流動性極差。換句話說,今天買地上權房的年輕人,未來想賣掉,買方不一定願意接手。

 

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,近年地上權建案以北部居多,例如台北市信義計畫區、南港與內湖都有國有地標租案。雖然單價相對便宜,普遍比所有權房低3至5成,但市場接受度仍有限。房產專家分析,地上權房適合「短期自住+低貸款壓力」族群,若以「換屋、資產傳承」為前提,就得考慮未來脫手難度。

 

而這位太太的想法,其實反映出許多購屋者的「安全感邏輯」。

在台灣,擁有土地代表真正的「擁有權」,不像地上權只有「借來住」。若未來土地政策、承租條件或租金上調,使用者仍然受限。對比之下,先生「理財優先」的觀點也有市場支持:若用省下的750萬投資ETF、買地、或當未來換屋基金,確實可能讓資金效率更高。

 

關鍵在於,兩人買房目的不同。若是長期自住、想留給下一代,「土地所有權」帶來的心理與實質價值都不可取代;若是階段性居住、短期5至10年內打算換屋,地上權房就像是租屋升級版,便宜、免擔心房租上漲、還能享有新房環境。

 

房子不只是磚瓦,更是一段人生選擇。地上權與所有權沒有絕對的好壞,只有「適不適合」。年輕人買房該想的,不只是價格差距,而是未來的彈性與規劃。如果你確定會在這座城市落地生根、有傳承打算,那就買土地;但若你更重視資金流動、追求生活品質,那地上權也未嘗不是理性選擇。只是別忘了再完美的理財計算,都抵不過一場家庭共識。真正的安全感,不只是房契上的名字,而是兩個人對未來的共識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