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更最後一哩路:北市府強制拆除背後的居住正義難題
都更最後一哩路:北市府強制拆除背後的居住正義難題
台北市中山區吉林段一棟52年老舊公寓,在歷經3年協商後,台北市政府終於在6月27日執行強制拆除作業。這個看似單純的都更案,背後卻隱含著都市更新中最難解的習題:當多數人期待重生,少數人堅持留守時,該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?
這個位於民生東路一段的都更案,可說是台北市老舊社區更新的縮影。
茂崴建設提出的改建計劃,將把現有老舊公寓改建成為擁有78戶住宅和15戶店面的新大樓,並規劃超過250平方公尺的開放步道空間。對多數住戶來說,這是告別漏水、壁癌,迎向新生活的機會。33戶居民在6月20日前都已配合搬離,唯獨剩下1戶人家始終不願離開。
台北市政府為此付出極大溝通成本。
從2021年核定通過以來,召開2次正式協調會、3次都更審議會,工作人員更17次登門拜訪。副秘書長王玉芬親自參與協調,都發局長簡瑟芳更在拆除當天清晨五點半就到場指揮。這種堅持,反映的是市府對「程序正義」的重視 - 在動用公權力前,必須窮盡一切溝通可能。
拆除當天的場景令人揪心。
最後一戶居民情緒激動地想衝進工地,家中堆積的雜物和地下室的積水,彷彿訴說著多年來的生活痕跡。現場醫護人員和社工全程待命,不只是為了應付突發狀況,更是展現對住戶尊嚴的維護。這種細緻的作業程序,正是現代都市治理中「剛性執法,柔性處理」的最佳體現。
這個案例凸顯台灣都更面臨的深層矛盾。
一方面,老舊建築確實存在安全隱憂,更新後的生活品質提升也有目共睹;另一方面,對某些住戶而言,這些老房子承載著金錢難以衡量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價值。市府強調,即便完成拆除,仍會要求建商持續溝通,這或許正是現代都市更新必須具備的人文溫度。
台北市府此次果斷執行代拆,傳遞出明確的政策訊號:
在保障程序正義的前提下,都市更新的腳步不會因少數異議而停滯。但同時也提醒我們,在追求居住安全的同時,如何兼顧情感認同與社區記憶,將是未來都市再生必須持續思考的課題。當一棟棟老建築倒下,新大樓崛起的同時,我們是否也能建立起更完善的溝通機制與補償方案,讓都市更新真正成為全民共識?這或許比完成任何一個個案都更來得重要。圖片來源-台北市政府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