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台灣房市持續因限貸令影響,首購足該如何走下一步,這篇文章幫你建置買房前置作業。(圖片來源藍浩勻)
近年台灣房價居高不下,年輕人買房難度持續攀升。為了協助青年成家、穩定房市發展,政府在2023年推出「新青年安心成家買房優惠貸款」(簡稱新青安貸款),提供低利率、長年期、寬限期等優惠條件,成功吸引大批青年進場買房。然而,隨著2025年新政策上路,這項利多背後也浮現不少隱憂,尤其在限貸令與自備款增加的雙重壓力下,青年買房族群的風險與負擔正在悄悄上升。
一、你是否符合新青安?(資格與期限)
新青安(財政部國庫署專案)承作銀行為 8 家公股行庫;申辦者須年滿 18 歲以上,且本人、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名下皆無自有住宅。曾持有但已出售者可申請;該項貸款限貸一次:惟 112/8/1 之後已核貸本專案者,自 113/6/27 起不得再申請。
二、關鍵條件別搞錯(額度、成數、年期、利率)
最高額度:每戶新台幣 1000 萬元。
最高成數:以專案本身規範為 8 成(實際核貸視鑑價、地段、屋況與還款能力而定)。坊間常見「貸到 9 成」多屬搭配信保或其他增信方案,成本與審核更嚴,請務必先問清保證費與條件。
最長年期與寬限期:最長 40 年、含最長 5 年寬限期(寬限期內可只還息不還本)。
利率機制:以中華郵政 2 年期定存機動利率為基準(113/3/27 調整為 1.72%),可選一段式、二段式或混合式固定利率;選定後不得變更。官方說明與各媒體彙整顯示,專案補貼後近年「起」利率多以 1.775% 為常見宣導門檻,但實際依銀行核算與補貼期別而有差。申貸前務必以銀行當期 實際試算書 為準。
費用差異:8 大公股行庫的專案條件相同,但手續費差異明顯,約 $3,300–$5,600 元不等,以台灣銀行為例,開辦費為 $5,000,詳情可再詢問各銀行。
小提醒:利率與補貼皆為「會變動」項目;任何外界口耳相傳的「固定利率」說法,多半是誤解了分段/混合定率或短期優惠,請以銀行正式文件與撥貸當下條件為準。
延伸閱讀:各銀行貸款利率
三、限貸令下最常踩的三個坑(年輕首購族 務必避開)
鑑價不足→自備款暴增
限貸令後,銀行對擔保品與買方財務審核更「保守」。蛋殼區新屋、偏遠老屋、小坪數(約 12 坪以下)等類型,常因轉手性或用途判定而被視為「難貸」;即便符合新青安資格,常見僅核 75–80% 成數或鑑價低於成交價,導致自備款大幅膨脹。寬限期濫用→第 6 年現金流斷崖
很多人只試算寬限期的「利息月付」,忽略第 6 年起本金攤還的「跳升」。在薪資成長追不上利息與物價的情況下,第 6 年月付可能一次拉高數千至上萬元,若沒有提前預備金與加速還本計畫,極易壓垮現金流。(建議在簽約前要求銀行提供「寬限期後」的攤還明細表,並預先模擬 0.5–1 個百分點升息情境。)把增信視為萬靈丹
透過信保基金或增擔保品把成數拉高,確實可降低首付門檻,但保證費、連帶保證人風險與更嚴格的還款能力審查也隨之而來,且若市場震盪、轉售不易,槓桿變高的風險會先反噬自備款較薄弱的族群。
四、選「利率型態」與「還款路徑」的實戰建議
分段 vs. 一段式 vs. 混合定率:若預期短中期收入強勁且有加速還本能力,可考慮分段或一段式浮動,搭配前 3~5 年積極減少本金;若收入穩定但成長有限,且風險承受度低,混合式固定利率(部分年限鎖定)可換波動型利率。簽約前務必確認是否有「轉貸違約金」、「提前清償違約條款」。
寬限期要不要? 首購自住者可把寬限期視為「緩衝而非依賴」。與其全靠寬限期降月付,不如規劃「利息+固定本金」自我加強版攤還,提早把高利率環境的風險消化。寬限期也未必要貸款一開始使用,可視未來財務需求之後提出使用。
建立兩層緩衝:① 頭期款之外再留 6~12 個月家庭支出+房貸月付 的現金;② 針對第 6 年月付高支出時,前 3~5 年每月多還本金或提早一次性挹注(年終、ETF 配息、獎金),把未來壓力提前拆解。
五、與銀行交手的三步驟(把變數變成優勢)
比價 8 大行庫+費用透明化:專案條件一致,但開辦費/徵信費差異會變成買房成本之一。先鎖定 2–3 家總成本最低者進件。
一次備齊、一次說清:薪轉證明、報稅資料、勞退、負債明細、保險年繳收據等,完整呈現「可支配現金流」與「規律儲蓄」。銀行在總量與限貸陰影下更重視「現金流品質」。
爭取增益但不過度槓桿:若成數不足,再考慮信保或聯貸;但務必先估算保證費、壓力測試與轉手風險,不要以「撐過撥貸」為目標,而忽略長期現金流。再次強調,本金+利息的每月還款能力應強大到不使用寬限期。
結尾、關注政策與現金流的自我控制
政府的房貸利息補貼會隨基準利率與政策調整而異,實際利率與補貼到期日、補貼碼數仍以國庫署與承作銀行最新公告為準。建議在 簽約前索取銀行正式試算書,並確認:補貼期間、是否採分段、到期後如何銜接。
在「限貸令+總量管理」時代,年輕人更要用「現金流」決定買房步伐,新青安幫首購族減輕壓力,但並非萬靈丹,買房前必須思考:鑑價更保守、成數不一定滿、審核更嚴、寬限期後月付突升,以及利率與補貼變動的不確定性。真正的安全感,來自於保守成數、兩層緩衝金、寬限期內積極降本、對標的流動性的堅持。當你能在第 6 年後仍保持月月有餘、遇升息也不慌,那才是「三思而後行」的最好答案。
延伸閱讀
▌第一次約房仲看房,如何理解房仲背後意涵?
共 0 則留言